[繪本] 媽媽的苧麻線球+小心!淺水灘+去!去!去!去東邊的東邊

by 12/13/2024 0 comments

 


從貓頭鷹圖書館館長那邊看到了《媽媽的苧線麻球》,這是花蓮阿美族的生活故事。文字由長老口述,圖像是貓公部落文化健康站長者一同出力,加上藝術家王秀茹的藝術指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出版。簡單說,這是一本由阿美族的素人長者創作,還是公部門出版的繪本。看到素人+公部門這兩個關鍵字真的會😱😱😱 然而,這本作品卻意外地樸質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我先買了第一本《媽媽的苧線麻球》,後來我又在貓頭鷹圖書館發現原來還有兩本!!!就三本一起來介紹啦。


在繪本前面有一段部落長老吳明和的序:
「當我第一次穿上媽媽幫我做的kolah,我很驕傲,我長大了!」
小時候看到媽媽從種植苧麻、採收、刮絲、捻線......到織作成一塊布,
以前總是認為就是媽媽的日常工作。
現在會這份工藝技術的老人家,身體已經無法織作,但仍在種植苧麻與捻線,
將累積一年的手捻線,交給最年輕的習藝者(六十幾歲)來織作一件kolah。



故事以一個小女孩的第一人稱視角描寫,從紡織工具開始,媽媽一步一步教導女孩和姐姐織布。白天,跟著媽媽種苧麻,晚上點起油燈織布。兩塊苧麻布縫成一件苧麻背心給哥哥。哥哥穿上苧麻背心,跟著爸爸外出打獵、種田、採集......爸爸說:帶狗一起打獵的時候,不要隨便砍草開路。穿著整套的苧麻衣褲,是一種保護。越洗越白的苧麻衣褲,要準備著年祭時穿。後來,哥哥穿著穿著苧麻背心離開了家,到了另一個家族生活。留在本家的姐姐繼承了媽媽的織布機。

從上方的圖像可以看出,文字極為簡潔,描述了製作苧麻衣服的過程、其象徵意義(包括實質上的保護功能以及作為祭典服飾的用途),同時展現了祖先的智慧。故事最後,哥哥穿上苧麻背心離開另組家庭,而姐姐則繼承了母親的織布機,隱喻這項工藝的傳承意涵。以簡單的文字傳達重要的訊息,實屬不易。許多繪本,特別是公部門出版或由對繪本缺乏深入理解的人製作時,往往顯得冗長繁瑣。圖像的表現更為出色,乍看之下甚至讓人聯想到阿尼默勒。畫面中的拙趣線條與令人驚嘆的配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購買連結:poroden ko faloco’媽媽的苧麻線球


《小心!淺水攤》是描述靜浦部落利用秀姑巒溪運送運送部落建築材料的過程。部落的婦女一早就準備好一天的餐食,讓上山採集材料的男性吃飽早餐帶著午餐出發,而山上材料如何運送下山到部落,則需憑著勇氣和智慧,利用溪流運輸,避開激流漩渦,記得出門時阿公的叮嚀,一起出門要一起平安回家,為一件事動員整個部落,意味著互相照護與互相幫忙的集體力量。

同樣,為了製作這本繪本,文本由3位80幾歲、3位70幾歲、2位60幾歲的族人完成,圖像是40幾位文健站的老人家一同參與,並錄製了母語朗讀,也是為了一件事動員整個部落呢。


山裡有木頭、竹子、黃籐、五節芒。

採集需要的材料

綁起竹子,順著河流往下

媽媽和姐姐將準備好的食物拿到出海口,感謝大家的辛苦。
出門前,阿公有叮嚀:「一起出發,就要一起回來。」
大家一起幫部落蓋房子。

這本書呈現了原住民與運用生態的平衡,以及部落(或早期村落)中大家互助的情景。

繪本以港口部落田間驅蟲儀式為主題,描述部落早期種稻的故事,在過去發現蟲害時,農人會使用竹製蟲梳刷掉蟲子,如果依然無效,就會透過占卜選出三個女性階級,一起到田裡做驅蟲儀式。儀式進行時,女孩們一邊揮著香蕉葉,一邊唸著:「去!去!去!去東邊的東邊!不要再過來!」

阿嬤泡過水的稻穀已經發了芽。

阿公拿竹子做蟲梳,用蟲梳刷過稻田,葉子上的蟲蟲都會調在竹盤之中。
如果還是有蟲,部落老人家會用竹子占卜,竹子挑選三個不同年齡層的女孩們。

部落的女孩們,我們要去田裡進行除蟲儀式
儀式時要揮動香蕉葉,最後把有蟲的稻葉和香蕉葉丟到秀姑巒溪的出海口,
大喊:「我們要回家了,千萬不要跟著我們了」

這本書講述了原住民的耕田技術及儀式。其實我以前一直都會有刻板印象,覺得原住民大多是靠打獵、採集為生,比較少想到田耕(但明明就有小米啊)看了這本第一次知道阿美族耕田有這麼有趣的儀式,而且是三個不同年齡層女性。讓我聯想到達悟族也將飛魚分成男人魚、女人魚、老人魚等等。所有儀式皆有其緣由,透過這些繪本,不僅讓新一代的孩子找到文化的根,也讓更多人有機會一窺原住民世界的美麗與深刻,進一步珍視這些獨特的文化遺產。

購買連結:ta ta ta tiraw i wali no wa:li
去!去!去!去東邊的東邊


這三本繪本均由各部落的長者完成,生動展現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技藝與文化。由於部落早期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只能依靠口述。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語言的流失,許多珍貴的記憶與智慧也逐漸消逝。透過繪本的形式,這些故事得以被記錄下來,讓部落的孩子了解過往的生活與傳統,延續與自己文化的連結。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三本繪本巧妙地解決了原住民繪本創作中的一大挑戰:非原住民雖具備文學與繪圖能力,卻缺乏真實的文化體驗與知識(甚至可能涉及文化挪用);而原住民雖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卻未必熟悉繪本創作的形式。然而,這套繪本的文字與圖像均來自部落素人,並在藝術家王秀茹的專業指導下,不僅統一了繪本風格,調整構圖、增添畫面細節等,還保留了部落長者們生動且原汁原味的圖像特色,使得整個系列的完成度極高。

這樣的創作模式為原住民繪本的發展樹立了良好的範例,不僅彰顯了文化的真實性與美感,也為後續的原住民繪本創作提供了一條可借鑑的成功之路。


森川里海藝術展在文博會 看見豐濱六部落的「臍帶之地」

四本繪本激盪出新火花 展覽將回到部落繼續創生


「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將藝術帶進部落,讓族人在藝術之中找到自身文化及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從中激盪新火花。藝術家王秀茹表示,自2020年開始便分別在新社、貓公、港口與靜浦部落聽耆老講述文化故事,並以此為題材與長輩一起畫出田間儀式、秀姑巒溪河運、苧麻織布、生死儀式等,至今共完成四本繪本。

節點共創專案企劃楊雅涵分享,復興部落今年提出學習刺繡的想法,於是族人與團隊使用環境中的植物,例如薯榔、福木、胭脂樹等植物,染出不同顏色與色階。最初使用開花後的福木進行植物染,染出來的黃色非常淺。改使用開花前的福木,卻發現染出飽滿的黃色。經過一番討論,大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因為開花後的福木耗盡養分所致。她笑著說,植物染雖然費工,但過程卻十分有趣。

本次展場也搭起一間小房子,透過屋外、屋內的空間轉換來傳達不同概念:屋外講述的是部落與外部藝術家的交流,屋內描述的則是部落的動能。黃群策表示,本次展覽將在10月移至豐濱鄉的貓公部落,繼續發揮創生動能。

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網站


看完上面的介紹才發現還有一本噶瑪蘭族的繪本!




熱愛童趣但不失深邃的文字與圖畫,偶爾客串中文與外文的中間人,生命大都在童書裡漫步。夢想當一位童書圖書館館長,目前正在夢想的路上。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