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座位上坐好。」
老師的聲音幾乎和從礦坑傳來的警報聲重疊在一塊兒。
教室裡鴉雀無聲。
松尾先生將一張紙交到老師的手上,並且用很小的聲音在跟老師說話。
「現在叫到名字的人,請收拾好東西,趕快到走廊排隊。」
「現在叫到名字的人,請收拾好東西,趕快到走廊排隊。」
這是2016年出版的繪本,入選2016年好書大家讀及2017Openbook 最佳童書,同作者的另一本《白鴨》也是很特殊的議題,讓人印象深刻。我覺得出版社走得很前面,這樣的議題跟畫風當時的讀者接受度不是很高(即便是現在應該還是一樣)
在這個時機點介紹這本書自然是因選舉而使礦工議題受到矚目,但也希望藉此機會讓大家知道繪本不一定是文字簡單幼稚或無厘頭,也是能具備高度文學性的。
以下以我自己的文字重新詮釋介紹這個故事,非原文節錄。該書以一個住在礦坑的小女孩惠理為主角,全書以第一人稱書寫。
惠理出生在一個礦坑小鎮,爸爸就是礦坑職員。
每次要搬運煤礦回家時,爺爺、姐姐、她和弟弟都要一起出動幫忙。
她們全家還會一起做小煤餅,把煤粉放進水桶中再倒入水,
然後像做牡丹餅一樣揉成橢圓的形狀,再拿去太陽底下曬乾。
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載滿煤炭的火車夾帶著一股風,從我們身旁經過。在平交道的旁邊,簡陋的宿舍一間接連一間,礦工都住在那邊。
鐵路的兩側是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煤矸山。
煤矸山裡面還混了一些煤渣。
買不起煤炭的家庭就會去偷撿煤渣,
但如果被巡邏的警衛看到就會將他們趕走。
撿拾煤渣的人有大人也有小孩,還有些是學校的同學。
如果在放學的路上,看到認識的同學在撿煤渣,
她不會出聲叫喚,只會快跑離開。
升上三年級之後,桂子坐在惠理的旁邊。
在這之前,她們都沒有一起玩過。
惠理發現之前放學回家路上,好像看過桂子撿拾煤渣的身影。
桂子跟惠理借了粉紅色的圖形尺。
一來一往之間,桂子成為她升上三年級之後第一個交到的朋友。
桂子帶惠理四處探險,帶她爬煤矸山,從最高的地方往下看視野很好。
但是煤渣、小石頭好滑,一不小心就會跌跤。
桂子不時的回頭看看惠理,又會身手矯健的快步向上。
那又高又大的煤矸山有時會坍方,曾經把礦工宿舍壓垮過,有時,它還會自燃起火、冒煙,甚至燒了起來。
桂子還邀惠理一起跨越洶湧湍急的泥川。
這個回頭的構圖我好喜歡。
桂子邀請惠理到她家玩。
進到桂子家裡,桂子示意惠理不要講話,
因為桂子的爸爸剛從礦坑下工,非常疲憊,正發出好大的鼾聲。
有一天上算數課時,惠理又把粉紅圖形尺借給桂子。
突然傳來轟隆轟隆轟隆,震耳欲聾的聲音。
大家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都衝到窗邊,
只見空中有數也數不清的直昇機在飛,全部朝著礦坑的方向飛去。
「回到座位上坐好。」老師的聲音幾乎和從礦坑傳來的警報聲重疊在一塊兒。教室裡鴉雀無聲。我看了桂子一眼。桂子也正無言的看著我。
教職員辦公室負責行政的松尾先生一臉鐵青的啪躂啪躂重步跑來。松尾先生將一張紙交到老師的手上,並且用很小的聲音在跟老師說話。「現在叫到名字的人,請收拾好東西,趕快到走廊排隊。」
被叫到名字的桂子,趕緊收拾好書包,往校門口方向跑去。
惠理看著桂子跟著大家奔跑的身影,
她的書包沒有蓋緊,書包蓋隨著她的步伐不斷的晃動。
新聞不斷的報導礦坑所發生的事故。
晚上大家都悶不吭聲的盯著電視機的螢幕,一邊吃飯。
桂子已經好幾天沒來學校了,我旁邊的座位始終沒有人坐。放學後我沒有直接回家,而是跑向桂子的家。我站在橋上,看不到半個小孩在河邊玩。「桂子,桂子!」不管我怎麼喊,都沒有人回答,四下一片死寂。
又到了穿短袖的季節,惠理依舊每天上學,
明天,就要放暑假了。
她回到家後,收到一個信封,
是桂子的信,還有當初來不及還她粉紅色圖形尺。
最後版權頁上的後記。
以兒童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關於兩個小女孩友情的故事。作者刻畫了兩個個性不同的女孩如何藉由一把粉紅圖形尺變成好友,在百般聊賴灰噗噗的礦坑小鎮中,孩子們還是擁有自己的祕密基地,有她們獨特找樂子的方式。在隱晦的文字裡,似乎可以看出即便是在礦業,職員的家境跟礦工還是有相當大的落差,桂子得去煤矸山撿煤渣,一家住在簡陋的礦工工寮,最後還因為事故失去了父親,離開了這個礦坑小鎮,只留下那個粉紅圖形尺做為她們友情的見證。
根據2014年的報導,為了謹記慘痛的教訓,不使同樣的悲劇上演,至今仍會有倖存者到小學講述災難發生經過,學童清掃慰靈碑的活動已經持續了20年以上。
法國作家左拉的《萌芽》是第一部描寫礦工的社會史小說。「黑的」是《萌芽》最常用的形容詞,整部小說描述著「礦區內外一片黑色的煤炭和煤灰」,「礦工全身烏黑」,「吐出的痰是黑的,死時流出的血也是黑的。」(以上轉載自wiki) 開頭提到臺灣讀者可能還是不太難接受這種畫風,我指的是這種幾乎全黑白的色調。作者說她不認為繪本一定要用彩色,因此她大多數的作品都是跟這本一樣的黑白調,並不是因為礦工的故事因而使用黑白,但也非常適合這個礦坑小鎮的背景。整本書中只有那把粉紅圖形尺,不只用文字描述是粉紅色的,圖像也是本書中唯一帶有彩色的物件,象徵了這把尺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另外一本《我的海盜父親》也是如此。小男孩一直相信爸爸是個海盜,爸爸每年只回家一次,在夏季裡的兩個星期。他身上有海的味道。因為,他的父親是海盜。了不起的海盜。他每次回家都跟小男孩講海上的冒險,還有船上其他海盜同伴的故事。有一天,他和媽媽收到通知,要去看爸爸。
小男孩以為他們會乘船旅行,但他們搭了火車。
小男孩一直往窗外望去,以為會看到海,但也沒有。
他相信他一覺醒來會看見海。
終於,我們下了火車。還是沒有看見海。
到了一個叫做比利時的地方。
一個女士把他們帶到一個有兩張床的小房間,
並告訴他們:這裡是你父親工作的地方,他們的礦坑崩塌了。
另外一本臺灣的作品《黑白村莊》,雖然非以礦村生活為主題,但其中生動描繪了不少礦村的情景。本已絕版,於2020年又重新再版上市。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