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到底是文物展還是創作展?

by 10/22/2022 0 comments


隨著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告一段落,終於可以「比較」放心來寫觀展心得。去看展之前,跟中國朋友聊到我要去看「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幽魂?」「就是鬼魂啦!」

他回:「想到我们校对老师说不能说幽灵,要改成幽魂🤣 看来两岸还是有一些共通点的」「才不是好吧!!!我們的鬼分很多種!!!」心想跟你們這種無神論者多說無益。

時間快轉到看展當天,我們蹦蹦跳跳(?)開心地來到台南,本來要去吃阿財香腸熟肉結果沒開,改吃了旁邊的米糕。接著就是主要目的地台南美術館啦,這是我第一次踏入二館,上次來只停留了一館。

我們預約的時間是下午兩點。入口處的布簾上畫著巨大的鬼怪,很有氣氛。


一進去的祭壇(?)上面寫著大大的爾來了,讓我想到台南的城隍廟。
我們家每年都會去拜拜,我媽說從她學生時代拜到現在。

另一邊的裝飾,到這個時間點我還算滿喜歡這個展的。還跟朋友說,像這樣的水墨創作很棒,我也有藝術家的朋友是畫這種類型的,要是能運用在繪本上就好了(整天只想到這個)


接下來,我就笑不出來了。(其實也沒啥好笑的)看完之後只能說非常失望加憤怒,氣到去搜尋策展團隊是誰,還有其他人看展的心得。有一篇變成新聞的心得:逛殭屍展好失望?他嘆空虛「5分鐘解決」 鄉民反酸一句話原文發表在巴哈姆特(但似乎已經刪除),以下引用新聞

第1點是動線差,光是排隊就花不少時間,像是從門口到館內排1小時,上樓還得再等1小時,若是現場買票還要花1小時排隊買,且展廳分E-H,個別獨立卻沒有工作人員,全部的人都卡在H聽看3隻殭屍。

原PO列出第二點,「展覽非常非常非常空虛」,原PO抱怨,E至H展覽廳陳列密度和深度都非常差,其中兩廳居然是展電影海報,此外,原PO還指出,「F廳混展了東南亞(台灣與福建沿岸)、中亞(西藏、印度)、東亞(日本)元素,但彼此之間的差別只在入口用短短不到100字隨便帶過,台灣史博館借展的地獄十殿絲箔畫也只是展出,對就掛在那,完全沒有深入內容。」最後,原PO強調,「這種展基本上是美院展的最底層,那種給人拍上IG打卡用的」,並抱怨「唯一賣點就是三隻道具殭屍不明所以的吊在那,而且還限時5分鐘。」

我完全認同,至於新聞下面引用的鄉民回應,我只能說呵呵。以下條列式我的心得。


第一  動線差且空間規劃不良


圖像引用自南美館展覽手冊

第一區是「地獄的想像」,我仔細看了照片反覆確認才知道是E廳。

顏忠賢,〈地獄變相〉,2022,複合媒材裝置。引用自南美館網頁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很自然就會往中間那個門走過去,殊不知左手邊還有展品?!


從裡面往入口處拍,入口是那個黑色的布幕,也就是說一進來那個有點像逃生門的空間裡面還有展品。但正常人一進來都是往右手邊或正前方看,很少人會注意那個門,而且也沒有任何標示告訴觀眾那裡面還有東西。會進去看是因為朋友聽到那個布後面一直傳來恐怖的音效,好奇才繞了進去。

轉了好幾個彎,才看到一個還滿大的影片播放空間。
姚瑞中,〈地獄空〉,2018-2022,拍立得轉三頻道錄像、彩色、有聲。引用自南美館網頁

三個螢幕輪流穿插不同的照片,搭配音效,氣氛營造得很不錯。不過影片有16分鐘,才兩張椅子,看得很累。加上照片轉換得有點快速,看一陣子就覺得視覺有點疲勞,就撤退了。

!!!!!沒想到!!!!!
我回來查資料時,才發現這個影像廳旁邊還有一個展廳!!!!!

〈十殿地獄圖掛軸〉,1895-1945。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引用自南美館網頁

聽朋友說,在那個影像廳的遮住出入口的布幕旁邊有微微的露出什麼東西,但也沒太在意,所以我們都沒看到這個展品。只能說規劃這個動線應該很愛玩HIDE AND SEEK。

繼續移動到F廳


這一面展示了繪畫和面具,右手邊那一面突然變成日本的幽靈畫。


整個傻眼,為何這麼突然?後來上網看電子版導覽手冊,才知道原來左手邊這一片牆的圖畫跟面具都還是上一個主題「地獄的想像」,從沒看過把同一個主題的展品,擺在不同的展廳耶!莫非是上一個展廳空間不夠,所以只好跟下一個展廳的展品擺在一起,然後還沒隔開? 


在F廳可以看到後面的牆上寫的介紹是:日本鬼怪:從江戶時期至流行文化。
這種說明,不是應該放在這個展區的最前面嗎?



放一下示意圖,E廳是「地獄的想像」,延續到F廳的一面牆。然後紅色變成「日本鬼怪:從江戶時期至流行文化」的展區,黃色的那一塊是「日本鬼怪:從江戶時期至流行文化」的介紹,等於你已經看完大部份日本展品之後才會看到這一區的介紹。那粉紅色那塊是啥呢?


我們來看一下日本區的介紹

在轉世之間,靈魂遊蕩於未被明朗管轄的人世間與陰間之間的縫隙,由此信仰,衍生出許多妖魔鬼怪的傳聞,起源於口耳相傳、流傳於文學創作,鬼魂也寄託於藝術當中。此區展示了日本江戶時代對於鬼魂的表現、由其衍生再創作的動畫作品。這類型的藝術形式,無不被那身形修長且面容慘白,想討回公道的女子、貓妖及江戶時代其他的幽魂所縈繞。從前她們叫阿岩(《東海道四谷怪談》,1959)、雪女(《怪談雪女》,1968),如今則叫山村貞子(《七夜怪談》,1998)或伽椰子(《咒怨》,2002)。這些都是日本幽冥界的巨星。受到相似幽魂美學影響的是日治時期的臺灣,日式鬼魂的濃厚色彩至今仍隨處可見,但臺灣經歷不同文化的影響,也有各式臺灣原生妖怪誕生,或富含警示寓意、或來自古早流傳。此區加入了這些具有地方書寫性質的臺灣妖怪以及受日治時期影響的相關作品,電影方面也選擇了臺灣鬼怪相關的海報文件展出。
所以粉紅色那塊是台灣喔喔喔喔喔喔喔喔....F廳該不會是撒尿牛丸區吧?

然後看一下這個翻譯,前面我還在稱讚翻譯很流暢,結果這個日本區的翻譯是怎麼回事?
靈魂遊蕩於未被明朗管轄的人世間與陰間之間的縫隙
未被明朗管轄...你要不要聽聽看你現在到底在講什麼?


G廳是泰國,很大很空曠,展品超少。引用自南美館網頁


這是在出口外面拍的照片,當時單純只是覺得這個藝術品滿好看的所以拍下來。

然後看了導覽手冊才知道原來這也是展品🌚 
而且還不只這個展品被放在展廳外面,走過路過還以為是美術館裝置藝術的一部份。


第二、標示及說明不清



從來沒看過一個展覽連來!自!哪!一!個!國!家!都!沒!標!示!的!

我們在旁邊看說明牌看了很久,還是沒找到來自哪一個國家,當然導覽手冊上也沒寫,觀眾應該很難看作家的名字就猜出是哪個國家的吧。


請問這位安差松符是哪一個國家的阿...

展覽的說明也只有針對那一區做簡介,但個別展品除了不完整的資訊之外,沒有任何隻字片語的介紹。請問《三世》圖是在表達什麼?面具的用途跟意義是?幽靈畫的重要性及目的為何?啥都沒有。

後來在三樓圖書室發現這本展覽手冊,一樣是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的面具收藏展。

這本資料很清楚完整,看了這本之後才知道原來剛剛的面具是來自中國貴州,
本來還以為是東亞的面具。


第三、展覽概念不清,脈絡紊亂

還記得開頭中國朋友跟我說的幽魂或鬼魂嗎?第二區變成「遊返的鬼魂」,第三區是幽靈狩獵,所以到底是1. 鬼魂 2. 幽魂 3. 幽靈,哪一個?)再者,「遊返的鬼魂」中分成兩部:日本鬼怪和泰國泛靈信仰,我對民俗學研究不深,但我知道幽靈跟妖怪(Yōkai)是不一樣的,至少在日本文化裡是如此,然而其中大多數都與「鬼魂(ghost)」無關,泛靈信仰,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被歸類到「遊返的鬼魂」下面。

台灣的「魔神仔」和「虎姑婆」也不是鬼魂啊!!!

日本的生剝是神耶



在中文、台語、日文、韓文裡,人死亡變成的鬼魂和妖怪都有不同的語詞,英文ghost和goblin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算是法國人眼中的東方妖魔鬼怪都是一體,台灣策展方也不該混為一談。看了法國博物館的展覽介紹頁面,我覺得中文不應使用「幽魂」,用「鬼怪(妖魔鬼怪)」更為恰當。

第四、到底是文物展還是創作展?

看展前因為殭屍太轟動,所以我很自然的以為是古文物展,結果到現場一看,感覺現代藝術創作的數量不亞於古文物,甚至比古文物還多。難道因為這樣所以才放在美術館而不是博物館? 看看這三隻殭屍,完全被現代藝術創作包圍阿!!!

右下為陳云,〈好久不見(系列一)〉。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引用自南美館網頁 


取自IKEA官網

尤其右下角這個作品,感覺佔了H廳三分之一,一走進去我還以為三隻殭屍去逛IKEA在裡面迷路。

通通摻在一起F廳居然還有台灣早期電影海報,從日本幽靈畫到台灣鬼電影海報齊聚一堂

G廳泰國區也是一堆海報還有泰國搞笑廣告...電視上播的是日光燈廣告。

四個展廳中都有影像創作,被擠在日本下面的台灣也有一部拍客家庄伯公顯靈的作品〈斷頭之河〉(但影片上打的是「無頭河」耶),這部片比第一部〈地獄空〉還長,將近半小時,一樣只有兩張椅子。

展覽中常會有影片,但我從沒看過這麼長的影片(還只給兩張椅子),這部作品非常意識流,我影片素養不足,不懂為什麼一個很單純的主題可以搞這麼複雜(長)。然後影片特意用了奇怪的色調,坐我旁邊的妹妹問她媽媽說:「為什麼要用這種奇怪的顏色?」媽媽說:「是故意調的呀!」妹妹又說:「這怎麼看阿?!」我在旁邊心想,這也很難解釋說是藝術吧!因為我搶到了椅子,所以堅持了一下,最後還是敗下陣來。看完人很不舒服,不是卡到那種不舒服,是因為影片的呈現方式讓我眼壓高,頭暈腦脹(可能引人不適也是影片的目的之一)。泰國區也有一部影片,看完的心得是:「蛤?」

重點是,參觀時間有限制還會清場!!!總共參觀時間才55分鐘,策展單位你們要不要算一算光這些影片看完要多久蛤!!!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於2018年推出之「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從傳統文物及藝術作品延伸至最新的流行文化創作,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數個世紀以來亞洲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想像。透過凱布朗利博物館亞洲文明部策展人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的策展及敘事,臺灣觀眾可由嶄新觀點檢視自身熟悉的文化經驗。
據說之前在法國展覽GHOSTS AND HELLS--The underworld in Asian art時就是以宗教觀點延伸到流行世俗文化,日本之前的大妖怪展也是如此,大妖怪展是按照歷史發展,從最早受到中國的影響,百鬼夜行繪卷,一直到近代的妖怪手錶的發展過程。

看法國博物館頁面的「文字」介紹,好像現代世俗的流行文化占比很高(不過照片中古文物也不少,感覺展區超大,還有七爺八爺!),日本的大妖怪展則是著重古代文物的展示,甚至文物過多,必須分為前期後期,中間會更換部份展品,妖怪手錶就簡單帶過。其實日本以妖怪為主題的現代流行文化數不勝數,但策展單位很明確定調了展覽的主軸。

法國展覽的照片:連結1連結2 

我覺得要融合古代文物跟現代世俗文化,甚至是藝術創作都OK,但空間區隔跟敘事脈絡應該更為清楚明確。前面的展廳也就算了,最後一個展廳不僅人滿為患,殭屍跟一堆現代藝術創作擠在一起,讓人瞬間出戲。那些藝術創作值得更大的空間而不是縮在角落,小小的文物跟龐大的藝術創作比起來又容易被忽略,這樣的切換讓觀眾難以轉換心境欣賞。空間如果不夠,就不要放那麼多展品,這樣並不會顯得展覽很豐富多元,只會讓展覽看起來很像什麼都給我來一點的大雜燴。

另外覺得有點失望的是,展場中台灣熟悉的日本展品較多,反倒是中國、韓國(尤其現在剛好在寫韓國神話的介紹,中文幾乎找不到資料),以及其他東南亞、南亞等台灣較不熟悉的地區卻甚少著墨,這點才是移展到台灣應該因地制宜調整的。雖說東南亞有泰國區,但展品卻不足以稱起一個空間,相當可惜。


而且並不是只有這個展覽需要改進
同時展出的「對話與修補:聚焦臺灣與加拿大原住民當代藝術」其他部份不提,
媒材的釘子翻譯成指甲,這種失誤實在不應該出現。


以上是一個普通人的參觀心得。至於之前的繪本展去之前就覺得不太妙,去了之後真的是~無言他媽幫無言開門:無言到家了。總之,南美館請加油。不管是一館的古蹟建築,或是新建的二館,我都覺得非常的漂亮,也非常喜歡這兩個空間,希望展覽品質提升,讓建築與展覽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下面來介紹一下南美二館裡其他的空間。

兒童藝術中心,裡面有繪本。但限制12歲以下才能進入,所以我只能在門口拍照。寫這個完全沒有要針對美術館的意思,只是希望那些覺得限制小孩進入就是仇孩&全天下的人都對媽媽不友善的人知道,也是有地方限制大人進入的(吉卜力龍貓公車也限制大人不得進入)。


粉絲朋友推薦四樓的圖書室,還好有來,真是太感謝了!!非常舒服,視野又超棒的秘境!


四樓面向美術館中庭的長廊座位區

圖書室內往五樓的樓梯

在樓梯旁邊發現的有趣日照褪色實驗


五樓閱讀區



看看這窗外的風景!!!


發現了很多有趣的書

好在發現了這本展覽手冊,不然在樓下看了什麼都不知道

按照地理位置分門別類的面具



印尼的宗教藝術,我覺得我在圖書室裡吸收的資訊比樓下的展覽還多

又一本有趣的展覽手冊


五樓圖書室的外面是咖啡廳「南美春室」+選品販賣店


與圖書室一牆之隔


美麗的玻璃屋頂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

熱愛童趣但不失深邃的文字與圖畫,偶爾客串中文與外文的中間人,生命大都在童書裡漫步。夢想當一位童書圖書館館長,目前正在夢想的路上。

0 comments:

張貼留言